今年三月當COVID-19疫苗首度進來台灣時,就有許多反打與質疑聲浪,包含新聞媒體、名嘴、道聽塗說等等,質疑疫苗的效力與產生的不良反應等等,讓許多原本就應該施打也有意願施打的人卻步。當時首批疫苗開打時先讓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施打,我記得施打率並不高,更有許多身邊同事戲謔地說「不打也好好的,誰知道打了會不會更慘」。反而是當時去施打疫苗的人,都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並不斷被詢問有何不舒服症狀,彷彿是臨床實驗中那勇敢的受試者。

兩個月過去了,疫情升溫,我身邊的好友與同業哀鴻遍野,每天都是一堆人在追著疫苗跑,不少更是專業的醫護人員。有打到的人趕快轉發消息,有的人到處衝來衝去也沒打到,有的人預約要打卻被取消(更有當場到醫院才被告知疫苗已用罄)。第一線醫護人員打不到疫苗這是何等的危險? 但是為什麼會讓事情演變至此? 很多人會怪政府採購疫苗不力,但我認為採購疫苗本來就不是拿錢去買東西這麼簡單的事情,事涉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區域政治與國際政治角力等等因素,都是你我無法控制的。但當時三月AZ疫苗來到台灣時,給予醫護人員最優先施打的機會,為什麼演變到今天醫護搶著打都打不到? 當時是有疫苗大家不想打不是嗎? 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醫護人員對於疫苗本身的施打的意義與對相關研究關心度不足所致,再加上對國際疫情的漠視,導致於認為自己處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當然多少也有被輿論影響,錯失第一時間保護自己的機會,所以最該責怪的還是自己的判斷。

當年我在牙醫學系畢業後,並沒有馬上投入牙醫師的工作,而是選擇了進入台大臨床牙醫研究所進修。在那三年的學習歲月當中,對我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對每件事情都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不懂、不明白、有疑慮的事情,與他人意見不同的事情,我被教導要想辦法自己去找答案。臨床問題想要獲得解答,就要去查閱相關的研究論文,並對於論文研究等級、研究內容、實驗方式與統計方式等,有評斷與思考能力。我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一位臨床工作者,因此當疫苗的相關問題被端上檯面討論時,首先最應該做的就是關掉電視,把媒體與名嘴講的話都忘掉。因為我們是專業的醫師,我們受過的訓練就是自行找答案與獨立思考。因此我當時去參考了許多國外的研究與文獻,認為各種廠牌的疫苗都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也只有少數比例的不良反應,最重要的是「減少感染後成為重症的比例」。打疫苗不是就不會中標,而是中標後比較不會影響醫療量能。所以我於4/1在亞東醫院施打第一劑疫苗完畢。

疫苗的不良反應每種疫苗都有,哪怕大家都有接種的B肝疫苗或是小兒麻痺疫苗都有。我不知道這些道理當時首批疫苗來的時候,有多少醫護人員領悟出剛剛我所說「注射疫苗對於醫療量能保護的重要性」,還是說只是一心想著AZ疫苗保護力不足,會有血栓的後遺症所以我不要打。那請問現在大家搶著打,是AZ疫苗保護力瞬間變高了嗎? 還是血栓後遺症沒了? 都不是嘛,很明顯就是當時少了一份秉持著專業的判斷力。如果身為一位非醫師背景的民眾,我覺得相信媒體報導而不想打疫苗真的情有可原,因為沒有判斷醫療事務的管道與能力。但一位醫師無法自己做出判斷,反而相信媒體、名嘴,我只能說「不好意思,您失格了」。當然打不打疫苗是每一個人的自由,我都抱持尊重的態度,就算一位醫護人員自我思考後做出了「我絕不打疫苗」的判斷,那這份獨立思考的價值也很值得讚賞。最該被檢討的就是放棄自身專業,變成人云亦云者,到最後關頭才搶打疫苗。醫護人員此時更該拿出過往的專業訓練,學習著獨立思考,不受外在環境影響的專業態度才能幫助全台灣人一起度過難關。

醫療廣告與行銷盛行,騙人的手法很多,醫師的專業與否其實從小事就能判斷,就看您能否看出來了。醫師對於專業醫療要有獨立思考的判斷力,病患對於醫師的專業度,也應該要有獨立思考的判斷力,不要被精彩的廣告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