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面對自費醫療,你該知道的自保之道

●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前建議先尋求第二意見

●先參考當地衛生局所制定的收費標準

●仔細研究醫師的專業所在

●自費醫療的選擇與它的重要性

面對自費醫療,你該知道的自保之道

新聞影片連結:https://youtu.be/3MEpLN4mTf4

自費醫療常常是患者心中無法放下的大石頭,既想要得到高品質的治療,又不想成為「潘仔」,絕對是許多人的心聲。上面放的這個新聞,我同樣身為醫療人員,不會去攻擊或貶謫同業,但是教導民眾學習自保之道,是我的責任。分享以下三點給有需要進行自費治療的你:

  1. 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前建議先尋求第二意見

醫病之間存在的不是買賣關係,而是一份信任感,這是醫療與買菜不同之處。所以如果覺得醫師或是院所提供的服務、診斷、治療或是說明都無法得到足夠的信任感,建議一定要先踩剎車,尋求醫療上的「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第二意見在國外是正常的常規醫療行為,畢竟國外沒有健保制度,所以審慎評估,多方探詢本來就是合情合理,但是在台灣卻有些患者會覺得不好意思。由於我常常都是別人尋求第二意見的對象,無論患者最後有沒有選擇在立威做治療,我都會把診斷,評估與治療計畫說明清楚,如果與原先醫師看法不同,也要說明立場不同的理由。然後讓患者有消化思考的時間後,再做出決定。

  1. 先參考當地衛生局所制定的收費標準

目前各地衛生局都有制定牙科自費項目的收費標準,雖然說自費醫療項目是自由市場,但是超出合理價格或是行情價太多,衛生局仍會有罰則。因此,在立威,我們都提供「台北市衛生局牙科自費治療收費標準」讓患者自由查詢。當然,我們全部自費醫療項目的定價本來就是遵循此收費標準訂定的,因此也不太需要患者費心查詢。所以不要再說我們收費很貴了,我們的收費都在政府訂定的標準之內,而且提供高品質的服務與治療。

  1. 仔細研究醫師的專業所在

基本上醫療是高度技術行業,所謂術業有專攻,牙科醫師並沒有那種全能型的,每位醫師都有比較專長的治療項目。所以,你要進行治療的項目是不是該名醫師專精的,如果你都沒有研究過,那就是直接把自身健康置於風險之中了。早期台灣所頒訂的牙科專科醫師只有兩大科,就是口腔病理與口腔顎面外科,後來又加入了齒顎矯正專科。目前由於各專科醫學的蓬勃發展,因此又加入一些專科別(現今牙醫師之專科分科如下:

一、口腔顎面外科

二、口腔病理科

三、齒顎矯正科

四、牙周病科

五、兒童牙科

六、牙髓病科

七、贋復補綴牙科

八、牙體復形科

九、家庭牙醫科

十、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科

注意,我國政府目前為止沒有官方承認「植牙專科」喔!如果只有植牙專科而沒有其它部定專科者,以官方立場就不是一位專科醫師。或是這十大專科以外的「學會專科」或是「自創專科」,這都非官方認可。如果一位醫師在學經歷上就試圖矇騙患者,那大家就要先提高警覺了!當然很多人會認為不一定專科醫師就真的比較專業,有些沒有受過專科醫師訓練的牙醫師也可以做出好的治療品質。話是這麼說沒有錯,但是,當一位非醫療專業的民眾在進行醫師專業能力評估的時候,並沒有任何客觀條件。這時候專科醫師與否就變成了第一個門檻。畢竟國家所頒訂的專科醫師,其訓練過程與甄審考試,主管機關都有明定其規範,且嚴格監督執行。

自費醫療的選擇與它的重要性

健保所能提供的治療,絕非一般民眾所想像的包山包海包醫好。

醫療也是一種科技進步的展現,醫學研究與先進設備也不停的推陳出新。每當我們在研讀國外最新的研究或醫學新知識時,總會感嘆健保成長的速度完全跟不上世界醫療的進步。更何況健保還有虧損的黑洞要填補,更不要說進步了,不是嗎?但是我並不是要批評健保這個制度。台灣的健保制度的確造福了許多的人,也的確提供了基本的醫療照護,提升了全民的健康。但就如同之前所說的,醫學的進步日新月異,現代人所想要的醫療品質也是逐年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也逐漸抬頭。因此衍生出健保以外的自費醫療這個區塊。

自費醫療就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種就是健保不給付的醫療項目,例如:做假牙、植牙、齒顎矯正、正顎手術等,都是屬於健保不給付的醫療行為。

第二種就是雖然健保有給付此類治療項目,但是由於治療的手法與使用材料的進步,加入自費的療程或是醫材,可以讓成效更好,例如顯微根管或是牙周病雷射治療等等。

就我自己過去接受手術,或是家人有接受手術的經驗,大部分都會有加入自費醫材或是全健保的選擇。考量費用是可負擔或是保險有支應的情形之下,選擇自費醫材若能達到更好的成效,其實我自己也是樂觀其成。由於自己也是醫療人員,比較不會從欺騙或是惡意加價這方面去思考。畢竟健保給付成長的速度比不上各類型醫療進步所增加的成本,這真的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如果你對自費醫療、自費醫材、自費療程等項目有疑問,都應該更深入地與醫師討論其成效的差異。當然自己也可以上網做做功課,但要記得不要是吸收到假資訊。當然,最終患者仍有選擇「接受」或「拒絕」的權利。千萬不要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或是事後才後悔。

這裡再幫你複習一次:

1.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前建議先尋求第二意見。

2.先參考當地衛生局所制定的收費標準。

3.仔細研究醫師的專業所在。

以上三點我覺得是面對自費醫療時的趨吉避凶之道,希望提供給所有人做參考。如果能幫上你一點小忙,我就覺得非常開心了。